草药
中药ABC 神农本草药解 常用药经络 药的补泻升降、《伤寒论》药性
如果说中医知识的传承是一个巨大挑战,那么草药的现状则是中医越来越窄的咽喉要道。
首先药的质量的急剧下滑,让中医的应用失去了平衡。比如100年的20克黄芪如今需要100克以上;12克的炮附子,今天的中医大家竟然起用在80克黑附子才能见到效果。而质量的不稳定更让草药失去了应用的标准。
让草药雪上加霜的是,真正救命的药竟然被禁止了!!人们对西药的毒性置若罔闻、趋之若鹜,对中药的偏性不去学习却来禁止,实乃中医之悲哀也!!!
家慧中医研究中心首先以神农本草为根本,适度增加其它的常用药。对药性的解释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辅以编辑。不久的将来,我们会选择一些重要草药提供给大家。
五味之义:
- 凡药酸属木入肝
- 苦属火入心
- 甘属土入脾
- 辛属金入肺
- 咸属水入肾
五色之义
- 青属木入肝
- 赤属火入心
- 黄属土入脾
- 白属金入肺
- 黑属水入肾
五味之用
-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
- 苦者能泻能燥能坚
- 甘者能补能和能缓
- 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
- 咸者能下能软坚
- 淡者能利窍能渗泄
阴阳之义
- 寒热温凉是气也,酸苦甘辛咸是味也
- 气为阳味为阴,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,薄者阳中之阴也
- 味厚者阴中之阴,薄者阴中之阳
- 气薄主发泄散表,厚则发热与温
- 味厚则泄降,薄则通窍,利渗湿
- 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,咸味涌泄为阴,淡味渗泄为阳
- 轻清升浮为阳,重浊沉降为阴
- 阳气出上窍,阴味出下窍
- 清阳发肌理。浊阴走五脏
- 清阳实四肢,浊阴归六腑。
药之相从
- 凡药清虚者浮而升,重实者沉而降
- 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,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
- 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,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,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
-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,味厚气薄者沉而降,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,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
- 酸咸无升,辛甘无降,寒无浮,热无沉,此升降浮沉之义也
- 凡药根在土中者,半身以上则上升,半身以下则下降,药为枝者达四肢,为皮者达皮肤。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
- 质轻者上入心肺,重者下入肝肾
- 中空者发表,内实者攻里
- 枯燥者入气分,润泽者入血分。
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。
药色之入经脉
- 凡药色青,味酸,气臊,性属木,皆入足厥阴肝,足少阳胆经。
- 色赤味苦,气焦,性属火者,皆入手少阴心,手太阳小肠经。
- 色黄味甘,气香性属土者,皆入足太阴脾,足阳明胃经。
- 色白味辛,气腥,性属金者,皆入手太阴肺,手阳明大肠经。
- 色黑味咸,气腐性属水者,皆入足少阴肾,足太阳膀胱经。
- 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,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,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,而厥阴主血。诸药入肝经血分者,并入心包,少阳主气。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,命门相火,散行于胆三焦心包,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。
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。
药之异同
- 药有相需者,同类而不可离者。
- 相使者,我之佐使也。
- 相恶者,夺我之能也。
- 相畏者,受彼之制也。
- 相反者,两不相合也。
- 相杀者,制彼之毒也。
此异同之义也。
五脏补泻之义
- 肝苦急,急食甘而缓之;
- 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以辛补之,以酸泻之。
- 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;心欲软,急食咸以软之,以咸补之,以甘泻之。
- 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;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,以甘补之,以苦泻之。
- 肺苦气上逆,急食苦以泻之;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以酸补之,以辛泻之。
- 肾苦燥,急食辛以润之;肾欲坚,急食苦以坚之,以苦补之,以咸泻之。
此是其义也。
六淫主治
- 风淫于内,治以辛凉,佐以苦甘,以甘缓之,以辛散之。
- 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,佐以甘苦,以酸收之,以苦发之。
- 湿淫于内,治以苦热,佐以酸淡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。
- 火淫于内,治以咸冷,佐以苦辛,以酸收之,以苦发之。
- 燥淫于内,治以苦温,佐以甘辛,以苦下之。
- 寒淫于内,治以甘热,佐以苦辛,以咸泻之,以辛润之,以苦坚之。
此六淫主治,各有所宜,故药性须明,而施用贵审也。
五行相生
- 人之五藏应五行,子母相生,经曰:虚则补其母,实则泻其子。
- 又曰:子能令母实,母能令子虚,如肾为肝母,心为肝子,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。
- 肝为心母,脾为心子,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。
- 心为脾母,肺为脾子,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。
- 脾为肺母,肾为肺子,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。
- 肺为肾母,肝为肾子,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。
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。
五行相克
- 酸伤筋,辛胜酸;
- 苦伤气,咸胜苦;
- 甘伤肉,酸胜甘;
- 辛伤皮毛,苦胜辛;
- 咸伤血,甘胜咸。
- 因为酸主收敛,敛则筋缩,苦能泻气,辛能疏散肌理,咸能渗泄。
五病所禁
- 酸走筋,故筋病勿多食酸,筋得酸则拘急,收引益盛。
- 苦走骨,故骨病勿多食苦,骨得苦则阴益盛,令人重而难举。
- 甘走肉,肉痛勿多食甘,肉病得甘则壅气,臃肿益甚。
- 辛走气,气病勿多食辛,气得辛则散,而益虚。
- 咸走血,血病勿多食咸,血得咸则凝涩,而口渴也。
五味所伤
- 多食咸,则脉凝泣而变色。
- 多食苦,则皮槁而毛拔。
- 多食辛,则筋急而爪枯。
- 多食酸,则肉消皮厚而唇开。
- 多食甘,则骨痛而发落。
药之为物,各有其形性气质,其入诸经,有因形相类者,有因性相从者,有因气相求者,有因质相同者,自然之理,可以以意得也。
药名
- 药有以形名者,人参狗脊之类是也,
- 有以色名者,黄连黑参之类是也,
- 有以气名者,稀签香薷之类是也,
- 有以味名者,甘草苦参之类是也,
- 有以质名者,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,
- 有以时名者,夏枯款冬之类是也,
- 有以能名者,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。
制药
- 凡药火制四:煨炙炒煅也。
- 水制三:浸泡洗也,
- 水火共制二:蒸煮也,
- 酒制升提,姜制温散。
- 入盐走肾而软坚。
- 用醋注肝而收敛。
- 童便制,除劣性而降下,
- 米泔制,去燥性而和中,
- 乳制润枯生血,
- 蜜制甘缓益元。
- 陈壁土制,藉土气以补中州。
- 面裹曲制,抑酷性勿伤上膈。
- 黑豆甘草汤渍,并解毒致平和,
- 羊酥猪脂涂烧,咸渗骨容易脆断,
- 去穰者免胀,去心者除烦。
此制治各有所宜也。
药误
- 一药之为用,或地道不真,则美恶迥别,
- 或市肆饰伪,则气味全乖,
- 或收采非时,则良楛异质,
- 或头尾误用,则呼应不灵,
- 或制治不精,则功力大减,
用者不察,顾归咎于药之罔功,譬之兵不精炼,思以荡寇克敌,适以覆众舆ㄕ也,治疗之家,其可忽诸。
中药分类:
- 丸剂:药缓力专。用蜂蜜制或水漂。
- 汤剂:汤者,荡也。速度快。
- 散剂:入肠胃或喉咙的药,用于皮肤病外用。
- 膏剂:内服外服皆可
- 丹剂:可以保存很久
剂量:
- 经典原文中的一两接近与今天的一钱,大约3.78克。
- 一升相当与今天一小杯,或者一钱
邀请您点击加入QQ群:
家慧中医学术群:163909875,在职或退休中医生、正规中医学院学生、中医学院老师、中药剂师(需要身份认证)
中医爱好着、为自己或亲友求助者、西医工作者等其他用户可加入:
目前 用户二群 172377202 已经升级,可自由加入(用户四群 337400275、用户三群 175019433、和用户一群已满。各用户群是一样的,请不要重复加入)
Copyright ©2022 www.jh816.com All right reserved 家慧中医版权所有